【石頭的前世與今生﹕《石頭的思考》與詩的承傳及演化】

日期﹕2025年11月29日(六)
時間:早上11時至12時30分
地點:序言書室
對談詩人﹕鍾國強、彭依仁
報名連結(額滿即止):https://forms.gle/2SjXhfufuP3TBJfo8
報名後我們將再有通知,屆時需再確認才算成功報名
此乃私人活動,不設walk in。活動期間書店將關門,只有已報名人士才可入內。
收費:自由定價,將於活動期間收取

251129

鍾國強最近出版了第九本詩集《石頭的思考》,有一些詩作是對一些前輩詩人的承傳,並從中演化出自己的風格來。鍾國強既吸收了中文詩先輩,如蔡炎培、楊牧、也斯詩的養份,亦融合了西方詩人如希尼、希米克(Charles Simic)和美國華裔詩人李立揚詩的優點。

具體例子如懷念蔡炎培的〈雨城〉、〈七星燈〉、〈一夜醒來〉,或模仿希米克風格的〈麥皮〉系列、〈肉店〉,以及給亡父的悼詩等。不過,我們不單希望追溯承傳的源頭,也希望檢驗當中有沒有將這些詩風演化成鍾國強自己的風格。

此外,鍾國強以前的詩集,總會有一份鮮明的關懷,比如《生長的房子》展示對舊宅及其成長鄉村的思念,後面有些詩集更明顯關注社會。《石頭的思考》則出現較多簡練的純抒情作品。這些抒情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沿襲鍾國強的舊作,並作出哪方面的變化呢?這次我們就與鍾國強對談這本詩集的內容與風格,也討論他對詩歌傳統的承傳和借鑑。

講者介紹:

鍾國強,筆名鍾逆,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曾獲多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著有《石頭的思考》《生長的房子》、《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字如初見》、《浮想漫讀》、《默讀餘溫》、《動物家族》等,並譯有《春天及一切:威廉斯詩選》及《煙與鋼:桑德堡詩選》兩種。

彭依仁,九十年代畢業於浸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愛好文史哲,畢業開始創作及發表詩作,先後於南都、深圳晶報,及明報、虛詞等媒體寫書評。已出版個人詩集《灰鴿自由行》及書評集《日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