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梓祺:「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最為人熟知當然是《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但我一直喜歡他的散文風格。今次書會既然在序言舉行,就選Orwell散文集(就叫George Orwell “Essays”)裡寫書店和書評人的兩篇作引子,也會說說Orwell的時代背景和想法,以及不斷出版的各式Orwell傳記,包括Eric Laursen "The Duty to Stand Aside"與Rebecca Solnit "Orwell's Roses"。」
早前有一位名叫Blake Lemoine的Google研究人員,他撰文聲稱,Google研發的自然語言模型LaMDA(Language Models for Dialog Applications)具備「自我意識」,他在文中說LaMDA表示希望成為Google的員工而非財產,及希望Google能為全人類謀求福祉等。此事結果是Google以違反保密協議為由,要求該名員工帶薪休假。事件重新引起人們對人工智能是否具備人類意識、情感的討論,亦引起人們對人工智能的倫理反思,及對從業者的自由權益產生憂慮。
事件並沒有怎樣發酵,但基於「人工智能」如今廣受關注,這次我們也討論這個話題。先談大腦操作,這才是人工智能的模擬對象。突破書廊 Breakthrough Bookgallery這次就分享大衛‧洛克的《順著大腦來生活》,讓我們瞭解大腦的智能並非如電腦那樣系統,而是像叢林那樣充滿衝擊和變化。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介紹微軟資深首席研究員凱特‧克勞馥的《人工智慧最後的祕密》,既揭穿所謂「人工智慧」既非「人工」亦非「智慧」,也從地球環境、勞動及權力結構方面來瞭解,這項產業背後的剝削、控制慾和不公義。
其他書店介紹了很多相關的文藝作品。界限書店 Boundary bookstore認為譚劍的科幻小說《人形軟件》,在iphone流行的今日,已不是科幻而是寫實。獵人書店 Hunter Bookstore更談到名作家倪匡的《玩具》,小說發表時,機械人還不過是玩具,現在電腦已經發展到主宰我們生活了。解憂舊書店 The Book Cure以Lyman Frank Baum的兒童經典《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按﹕《綠野仙蹤》)來回應人工智能的問題,在Frank Baum的故事裡,被今日我們視作「人工智能」的鐵皮人,也寧可尋求一顆心而不是腦袋(智慧、理性)。另外,創造力雖也由外在環境觸發,其能力也是不假外求的,繪本童樂 Kadey Jadey向我們介紹亞森‧艾倫、萊利‧維茲撰寫,瑪莉卡‧麥雅拉繪圖的繪本《你的創造力在哪裡?》,就說明了這一點。
今次書會引介兩本著作。一本是來自意大利米蘭理工的Ezio Manzini的著作《日常的政治: 韌性社會的生活項目》。Manzini是社創設計(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的大老,我們可以從他的著作得知社會設計背後的社會政治脈絡、理論基礎和設計方法。第二本是Iain Kerr和Jason Frasca的《Innovating Emergent Futures》。這本著作既是一本「做世界」(worldmaking)的理論宣言,又是一本行動設計手冊。
Our store has very limited space with about 30 seats, which are available on a first come, fist served basis. There are still less standing room. The store will be closed for the event if the site is full. Sorry for the inconven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