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https://hkbookstoresweekly.wordpress.com/2023/03/24/blooming_and_falling/
位於旺角花墟的書店「閱讀時代」,將於三月底結業,就以「花開花落」為題。這次「每周一書」正值春暖花開的日子,人們忙著飛往日本賞櫻花;在本地,也有木棉花、風鈴木、杜鵑花等燦爛盛放。這令人想到,萬物有時,花期也有終結的時候,開到荼蘼後,眾花也無可避免地凋謝零落。
在花開時盡情盛放,花落時回歸土壤,看似終結也可以是另一個循環的開始。繪本童樂以《花婆婆 》這一繪本,道出這樣一個循環,花開花落的,不單是植物,也有人,而「閱讀時代」的結業,是為了造就更美麗的事,在將來發生。少少同渡館的分享令人感觸良多,店主談到,真正養花的人才會知道,把心機澆灌在這些朝生暮死之物的意義,正如他介紹亞然在新書《重回舊地 》中分享《片斷人間》對於無意義之物的看法,以及分享「閱讀時代」出版以地方志及文學作品記錄花墟的集子《根莖葉花》。我們也向各位讀者推薦《根莖葉花》這本好書。
在《根莖葉花》書裡,有梁莉姿的小說〈離水〉,當中的阿明不喜歡花店剪裁整株花,僅留莖和頂蕾。界限書店由此想到,閱讀時代結業,亦意味着人與人、人與地方的割捨與離別,並介紹含蓄的繪本《於是我們擁有了失去 》。
「花開花落」寓意萬物皆有一死,人也不例外。序言書室就談到文化人類學家歐內斯特‧貝克爾整理佛洛伊德學說的著作《死亡否認 》。貝克爾的解讀為讀者提供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重新審視死亡的意義。他說,對死亡的恐懼,才是一切心理動力的來源。閱讀時代介紹甘耀明的小說《成為真正的人 》,同樣與審視死亡有關,書中背景來自二戰時運送美軍戰俘的飛機在日治臺灣森林中的意外,以及森林、敵友的死,對居於台灣山林的布農族主角的意義﹕部落規定,要「成為人」,必先到森林裡狩獵,然而面對死亡也讓我們「成為真正的人」。
「花開花落」既是對一花一木,或一人一店的眷念,也是對城市的憂思。這次獅墨書店帶來朱鈞真的《香港園林史稿 》,除了讓我們瞭解這座城市裡也曾有園林外,無疑也提醒我們,今日城市內便捷的郊野公園或市內花園,或許亦會像過往的園林般消失。獵人書店介紹阿部司根據山田鐘人原著繪畫的漫畫《葬送的芙莉蓮 》,為「花開花落」提供另類視角﹕人類的十年光景何其匆匆,也許不過像精靈族眼中的花開花落而已﹖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每天所做的,其實又無比重要,解憂舊書店這次推介安伯托.艾可、尚—克洛德.卡里耶爾、尚—菲利普.德.托納克的對談錄《別想擺脫書 》,肯定每一個賣書的人,所賣的其實也是人類記憶的承傳。
「花開花落」,說的是花期,是季節,也在說人有生老病死。這其實從我們一出生便隱然在我們的意識中萌芽了,只是我們一直不想面對,但不想面對最終還是會面對。這有點像海德格說的「向死而存在」,而精神分析又說在人的潛意識深處有生命驅力和死亡驅力。最近台灣出版了歐內斯特‧貝克爾著名作品《死亡否認》的譯本,我們可以看看這位文化人類學家如何有系統地整理佛洛依德及其弟子對於死亡的理論資料,從而思考自己在成長中如何看待死亡。
貝克爾是文化人類學家,但他對生物學、心理、社會科學、人文研究、政治、宗教研究的理論,卻又瞭如指掌。在這本書中,貝克爾展現他對精神分析的深厚研究根柢,比如他總結了精神分析中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人一出生便有「健全心智」,即對於愉悅、愛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另一派認為「病態心智」伴隨人來到世界,對死亡的恐懼比生之愉悅更根本,這甚至是動物對自然環境威脅有關。小孩子經常哭喊體現出他們不懂如何處理問題的焦慮,這也與死亡有關。
「伊底帕斯情結」、「戀肛期」、「閹割情結」、「陰莖羨妒」,這些佛洛伊德的基本概念,既令人尷尬,又讓人對成長心理的形成充滿了遐想。貝克爾重新整理佛洛伊德的遺產,給予一種另類的解釋,把這些現象理解為在「死亡否認」的框架下的產物。貝克爾這本書在美國讀者群中一直影響昭著,連克林頓也把它列為生平最愛21本書之一,可見它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